家庭微信群辟谣成不孝新罪

近期备受瞩目的权健事件有了最新进展。 舒毓辉董事长等18名犯罪嫌疑人已被依法刑事拘留。 老年人迷恋养生保健的虚假主张的情况并不少见。 这会是此类新闻最后一次成为头条新闻吗?

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在家庭微信群里向长辈“辟谣”,被大家嘲笑为“新三不孝”的第一罪。 这些来历不明、多次转载、文字代入感强、图片饱和度高的微信十有八九与养生保健有关。

其他的事情都好说,但是一旦在长辈面前谈论养生品,气氛就会瞬间变得严肃起来。

父母在养生保健方面并不粗心。 据说,很多长辈家里都有一个笔记本,他们在笔记本上工整地抄写着自己精心挑选的“养生秘诀”,其中很多内容都是摘自这些微信帖子。

“这五种碱性食物是癌细胞的死敌,一定要吃”“农业大学教授:最好的血管扩张剂在剩菜里!不需要额外补充”“WiFi会致癌吗?可怕!睡觉时关掉WiFi”晚上!”……如此夸张的标题,正对着屏幕外皱着眉头的父母。 他们看完后,会把这些帖子转发给孩子学习、落实,有的还会指导落实。

你会做一个正直的孩子“辟谣”吗? 那你可得小心得罪长辈了——有报道称,大连一小伙子因为“认定”母亲转发家庭群的养生贴是谣言,被无情踢出群聊; 厦门的一名大学生也在家庭群里辟谣,却被妈妈骂“不大不小的”。

我们无法弄清楚。 这些看似粗制滥造、意图明显、审美奇特的营销套路,却笨拙得让家长们信以为真,无法阻止。

有人将这种现象归咎于网络信息爆炸,让长辈失去了判断力; 有人将其归因于长辈普遍文化程度低,无法辨别真伪; 有些人只是认为他们的父母老了,失去了理智。

这些观点虽然有一定道理,但过于武断。 父母大半辈子经历了风风雨雨,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。 他们怎么连这点判断力都没有? 不要低估我们的父母。 他们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能力并不比我们差。

我们再看看我们80、90后的年轻人。 我们面临着哪些与父母相似的情况? 也许你知道某事是假的,但你宁愿相信它是真的。

就是所谓的“年龄危机”!

我们不是总是找借口推迟结婚生子,或者推迟买房,以延长青春期吗? 我们要么奶声奶气地自称“宝贝”,在抖音上“一起喵喵”,要么和朋友们互杯,互相鼓励“归来还是少年”。 白天,我躺在书桌上,想着“世界那么大,我想去看看”; 夜深人静的时候,我坐在镜子前,微笑着舒展眼角的细纹,不愿承认自己的青春不再到来。

“是假的,软件已经磨皮了!”

当有人在你刚刚发的自拍照下直言不讳地“辟谣”时,你可能会立刻勃然大怒,因为这违背了你自己“我还年轻”的信念。 不难理解,为什么在长辈中“辟谣”有关养生岗的事情也会让他们生气,因为这违背了父母“我还没老”的信条。

美国著名传播学家约书亚·梅罗维茨在《失落的地方》中透露:电子媒体时代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生活的想象,让孩子的行为越来越像成年人,也让成年人越来越像成年人。 行为越来越幼稚。 为了继续保持青春并与不可避免的身体退化和死亡作斗争,老年人将继续穿着与年轻时相同的衣服、文化品味和自我形象。 对于中老年人和“四分之一年龄段”(25~35岁以上的人群)尤其如此。

毕竟,青春的逝去,已经让我们伤感够多了。 父母面临的将是一生的黄昏。

养生保健或许是他们抵御年龄危机时可以抓住的救命稻草。

我们总觉得长辈们热衷于散布养生谣言是不合理的。 这正是由于我们在互联网时代的话语霸权。 我们是互联网的“原住民”,而我们的很多家长则是被时代洪流拖入互联网的“难民”。 当然,我们需要普及、宣讲、启蒙。 这也阻碍了我们以同理心去接近和理解他们。

网络舆论场看似平等、开放、包容、共享,实则排他性很强。 年轻人可以在网上自由地展示自己的各个方面,但长辈的网络形象却是由年轻一代塑造的。 公交车占座、商场插队、路边撞人、广场舞扰民等。 这些被有意无意过滤掉的信息,给老年人形成了无知、落后的标签,也影响了代际交流。 面对养生传言,我们这些傲慢的人总是习惯性地用自己的“知识”来弥补长辈的“无知”,却从未仔细思考过,为什么家长们对这些养生信息如此痴迷。

因此,在辟谣的时候,要尝试不同的方法。 不要只是揭穿它而没有证实它。 还要努力把正规平台的养生养生信息传递给他们,教他们辨别真伪,或者实践一下,带他们去正规医院定期体检。 但最重要的是丢掉网络赋予我们年轻一代的优越感,时刻怀着同理心与父母同甘共苦。